17

2017

-

07

注意啦!防止野生菌中毒,你应该知道的常识!!


  云南野生菌资源十分丰富,目前,随着雨季的到来,云南野生菌已大量上市,这一美味的山珍广受全省乃至全国消费者的喜爱。

  

图片

 

  不过,由于菌子种类繁多、形态特征复杂,不少有毒菌子因不易区别而误食中毒。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因食用野生菌中毒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

  日前,为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食用野生菌发出预警公告。

  

图片

 

  当下,正值云南各类野生菌生长的旺季,也是吃菌中毒的高发季节。在食用野生菌时务必小心,那些用多放大蒜等“土法子”来鉴别野生菌是否有毒的做法根本不科学,甚至是危险的。

  首先,不随意采摘、购买、加工、食用不熟悉或难以识别的野生菌,对不熟悉的野生菌和过于幼小难以识别或过于老熟及已霉烂的野生菌不宜采摘烹调加工食用;

  其次,野生菌严禁凉拌食用,在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以避免所含成分与乙醇发生不良反应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食用野生菌10分钟到48小时内,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及早到附近医院就诊;哺乳期妇女出现上述症状应暂停哺乳,以保护婴幼儿安全。同时,学校食堂、集体食堂、农村宴席、建筑工地食堂等群体聚餐禁止加工烹调、食用野生菌和四季豆等,广大市民食用四季豆一定要炒熟煮透,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图片

 

  10种常见的可食用菌

  01

  干巴菌

  

图片

 

  02

  白牛肝菌

  

图片

 

  03

  黄牛肝菌

  

图片

 

  04

  鸡油菌

  

图片

 

  05

  奶浆菌

  

图片

 

  06

  青头菌

  

图片

 

  07

  红牛肝

  

图片

 

  08

  鸡枞

  

图片

 

  09

  松茸

  

图片

 

  10

  铜绿菌

  

图片

 

  5种常见的毒菌!!!

  01

  小豹斑毒散

  

图片

 

  02

  锥鳞白鹅膏菌

  

图片

 

  03

  鳞柄白毒鹅膏菌

  

图片

 

  04

  苦马肝菌

  

图片

 

  05

  小白菌

  

图片

 

  菌子中毒的类型

  1、误食有毒菌类。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如果没有炒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3、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

  因此,吃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

  2.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

  3.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4.吃菌时不要喝酒。

 

  小贴士

  识别有毒菌和无毒菌的最好方法,就是选最安全和最熟悉的菌食用,比如松茸、青头菌、白牛肝菌等都可以放心食用。而对于拿不准的品种,最好别去吃。市场上常见的野生菌种,有些仍带有微毒,必须通过高温或者烹饪的方法进行处理。比如常见的羊肚菌,虽是珍稀的食用菌,但也有微毒,就得用开水漂烫,去除其中的毒素,而牛肝菌类的“红见手”更是得采用高温烹饪的方法烹制。

  民间很多识别野生菌的“土法子”是不靠谱的。比如苦粉孢牛肝菌本身是有毒的,他们曾将其和大蒜炒过,但是大蒜根本不会变色。

  这些缪传你信了吗?

  谬传1: “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看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毒伞极毒。毒蝇伞很漂亮,它的确很毒;但同样很漂亮的红黄鹅膏,却是非常著名的食用菌。

  谬传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事实上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著名豹斑毒伞常被蛞蝓摄食。

  谬传3:“与银器、大蒜、米饭反应变黑色的有毒”。

  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等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谬传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也不尽然,只是部分有毒。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